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多国多点发生。多国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采取措施应对疫情冲击。中国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防控经验,向一些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有效开展联防联控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为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意大利
万里驰援 并肩战斗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韩 硕
“欢迎你们,感谢你们!我们站在一起,我们并肩战斗,我们将共同迎来胜利。”3月12日晚抵达罗马后,每一位中国医疗专家组成员都收到了这样一封来自意大利人民的感谢信。
3月12日,意大利全境封城第二日,罗马大街上车少人稀。22时31分,飞越了9619公里后,专机停稳,舱门打开,9位曾在湖北省抗疫一线战斗的中国医生平安抵达。
口罩不足、床位告急、呼吸机有限……随着疫情不断升级,意大利各地医疗资源异常紧张。住在疫情最严重的伦巴第大区的皮埃罗告诉记者,他身边的医生朋友们连续工作多日,体力严重透支,心理压力已超负荷,“中国医生们带来的大批医疗物资和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正是此刻的意大利最急需的”。“中国专家组的到来,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我们缓了口气。”意大利红十字会主席罗卡感激不已。
3月13日早上,火速开工!这是中国专家们一天的密集行程:上午,与意大利红十字会和医学专家座谈交流,了解意大利当前疫情形势;中午,与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军华、意大利外交部长迪马约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下午,前往意大利红十字会急救中心。
交流中,意方提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是如何做好防控和治疗的?”中国专家们分享的要点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分级诊疗”“民众要配合”。
中国专家们还前往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走进部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深入疫情最严重的伦巴第大区、威尼托大区等地,为抗疫一线的意大利同行答疑解惑。3月17日,浙江省首批医疗专家组携带呼吸机、口罩等物资赴意大利,协助当地应对疫情。3月18日,第二批中国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携大批物资飞抵米兰。
事实上,早在疫情发生初期,中方就向意方分享了中国应对疫情的措施,帮助意方确定治疗方案、调整用药和剂量等。3月初,接收了大量病患的意大利米兰尼瓜尔达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专家远程视频通话。在1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意大利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专家恩里克·阿米拉蒂就病房标准、治疗方案、医护人员防护等提出问题。“从预防、诊断到救治,中方就每一个环节分享的经验都非常有效!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阿米拉蒂说,在中意双方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很多意大利病患已经转危为安。
“我们非常需要中国医护人员带来最专业的治疗经验和最前沿的诊疗方案。”意大利国家传染病研究所附属医院诊疗研究室主任尼古拉·彼得罗希洛说:“我们感谢中国的行动,也已向中方提出希望进一步开展合作、共享信息。”
这几天,不少意大利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记者也收到很多意大利朋友发来的信息,主题都是“感谢”。
皮埃罗邀请记者在疫情结束后,去他位于西西里的老家,品尝他母亲做的柠檬蛋糕。他还计划到中国走一走。“这一直是我的计划。只不过经过这个春天,它成了我的优先事项。”
今年是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古罗马哲学家赛内加的这句诗,是中意两国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最好写照。
(本报罗马电)
巴西
招募医生 凝聚力量
本报驻巴西记者 李晓骁
阴雨过后,里约热内卢的天空格外透亮。去往机场的道路旁,是风景优美的海岸。近日,记者乘飞机往返于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之间。两个城市的主要机场都加强了防疫措施,部分工作人员戴着口罩,提醒来往的旅客注意防护。大部分旅客神情放松。走出机场,坐上出租车,司机法比奥指了指车上的免洗洗手液,示意记者使用:“保护好自己,病毒就没那么可怕。”
法比奥的包容、乐观,是很多巴西人典型的性格特征。面对疫情,绝大多数巴西民众没有恐慌。超市里,货架摆得满满的,肥皂、洗手液和消毒水的销量有所上升。
目前,巴西是拉美地区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截至当地时间3月18日,巴西的26个州和1个联邦区中,已有20个州和联邦区出现了确诊病例。
为控制疫情蔓延,巴西各界已经行动起来。巴西卫生部每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疫情进展。政府通过“更多医生”计划招募医护人员,以加强公立医院和卫生站的接诊能力。医院增加了重症病房床位,通过远程诊疗方式向重症患者提供医疗协助等。圣保罗市地铁站的电子显示屏上播放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巴西主流媒体开辟专栏报道疫情,向民众宣传如何洗手、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为了让巴西政府和民众准确了解中国疫情防控进程,中国驻巴西使领馆多次与巴西政府官员、专家会面,分享中国抗疫的做法与经验,获得巴西社会高度肯定。最近,巴西从中国购入了6台CT设备用于新冠肺炎诊疗。这是中国医药公司和里约热内卢市共同参与的公立医疗系统设备更新项目的一部分,今后还将有更多CT机、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等运抵里约热内卢。巴西卫生部长曼代塔建议里约热内卢市尽快将这批设备投入使用。他说:“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CT来协助治疗,这些设备对病例确诊有很大帮助,我们也应该尽快利用起来。”巴西还希望从中国采购人脸识别和红外测温设备。
在巴西中医学院学习的海金斯注意到,在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很大作用。他告诉记者,轻症患者在接受中医药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对于重症患者,中医药可以减轻肺部渗出,提高氧合水平。“中西医各有所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新冠肺炎,可以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巴西传染病学会专家埃利安娜·比库多说,中国防疫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为其他国家疫情防控提供了借鉴,中国经验值得国际社会学习,“面对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病毒,世界各国需要凝聚力量,共克时艰。”
(本报里约热内卢电)
西班牙
举国封城 调动资源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 姜 波
西班牙已成为欧洲除意大利之外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在疫情最严重的马德里大区,所有学校从3月11日起正式关闭两周,鼓励在家办公。西班牙首相桑切斯3月13日宣布西班牙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从3月14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期15天的“封城”措施,除工作、就医或购买生活必需品等特定或紧急情况外,民众禁止外出。
随着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不断增加,重视并积极应对疫情的民众越来越多,人们都开始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记者所在公寓的电梯旁张贴了出现疑似新冠肺炎症状人员的就医流程,快递小哥也戴上了一次性手套和口罩。
西班牙民众喜欢聚会聊天、观看球赛和参加庆祝活动。“封城”举措的实施,无疑需要西班牙民众的支持。不少民众都对“封城”措施有所准备。桑切斯在讲话中表示:“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能使我们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以抵抗新冠病毒,但是胜利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仍处在对抗病毒的第一阶段,未来几周或将面临艰难局面。”他号召西班牙民众待在家里,以负责任的态度团结一致遏制病毒传播。
“我选择待在家里”成为西班牙社交媒体上的热词。许多医护人员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视频,呼吁民众尽量避免外出。西班牙国家电视台邀请多位西班牙驻华记者录制视频,讲述自己在中国居家隔离的经历和感受,强调隔离对于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作用。
3月14日22时,西班牙各城市宁静的街道上响起此起彼伏的掌声、喝彩声。这是西班牙民众通过社交网络约定进行的“为西班牙医护人员鼓掌加油”的行动。成千上万的西班牙民众自发来到家中阳台或窗前,为连日来辛劳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鼓掌加油。有人播放国歌,还有人不停高呼“西班牙加油”。这不仅是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加油鼓劲,也向身边所有人传递着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念。
许多华侨华人、留学生都自发地向当地医院、警局捐赠口罩、酒精等医用物资。收到物资的机构也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发文,感谢这些及时援助。
3月1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西班牙外交大臣冈萨雷斯通电话时表示,中方已决定根据西班牙的需要,紧急提供一批医疗物资援助,并开放商业渠道供西班牙进口急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医疗设备。中方也将鼓励友好城市和企业提供帮助,并愿加强经验交流,协调安排两国医疗专家举行视频会,并考虑适时派出医疗专家组。
许多西班牙民众在这条新闻下留言表达对中国的谢意。一位网友写道:“疫情面前,人类应当相互团结、相互帮助,而非相互孤立。中国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加油西班牙!加油欧洲!”
(本报马德里电)
世界卫生组织
中国经验 值得借鉴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张朋辉
这段时间,记者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无论是采访,还是参加例行记者会,都能时刻感受到抗击疫情形势的紧迫。世卫组织的工作人员昼夜轮班,追踪疫情发展。四位发言人轮流值班,时刻接听记者们打来的电话,并回复问询邮件。每日疫情通报也常常在深夜发布。近来,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已改到网上进行,足见抗击疫情形势的严峻。
中国是国际合作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抗疫经验得到世卫组织的高度肯定。中国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丰富经验、中国“惊人的集体行动力和合作精神”一再受到世卫组织高度评价。曾有别有用心的记者提出质疑:“为什么多次赞扬中国?”“中国赢得赞誉实至名归,我们看到了中国扎扎实实的防控行动。”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回应掷地有声。
2月,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在中国实地考察,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布鲁斯·艾尔沃德在北京和日内瓦连续两天同记者们详细分享了他的观察。艾尔沃德惊叹于中国前所未有的反应速度、务实灵活的抗疫措施和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他认为,中国的许多防控经验可供各国借鉴。
中国抗击疫情为国际社会争取了宝贵的“窗口期”,是世卫组织官员和专家的一致评价。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世卫组织多次呼吁,国际社会应充分利用中国争取来的“机会窗口”,采取切实行动,尽早遏制病毒传播。
越来越多国际媒体和有识之士对中国抗击疫情的世界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纽约时报》也报道说:“中国的一些政策是出于对公共利益的认真考虑,并由一个能力极强的行政部门予以执行”“中国为西方赢得时间”。该报科学与健康记者唐纳德·麦克尼尔详细介绍中国防控疫情“全流程”的视频在网络走红,他认为:“在战胜疫情上,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
比利时权威医学科学家马克·范·兰斯特领导的实验室负责比利时的新冠病毒检测筛查。他多次对记者表示,中国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成功遏制了疫情蔓延,令人鼓舞,中国的抗疫经验值得重视。他很高兴看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开始借鉴中国的好做法。
(本报布鲁塞尔电)
德国
理性从容 团结互助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强
“亲爱的邻居们,如果你们是高危人群或因其他原因必须待在屋里,别担心,我们可以为你采购物品。”最近,柏林一名华侨在社交媒体分享了邻居发来的一封倡议信。信里用醒目的字体写着“没有人会因为新冠病毒挨饿”,号召人们留下名字和电话,为可能需要帮助的街坊提供方便。
连日来,德国政府的抗疫举措不断加强:学校停课、餐厅停业、集会取消……在疫情最严重的北威州海因斯贝格县,确诊病例超过800名,数千居民在家中自行隔离,生活面临诸多不便。
与此同时,当地人创建了一个名为“团结起来战胜病毒”的社交媒体群,有超过600人加入,大家纷纷表示可以帮忙:“我有车,需要用车请联系我”“我可以顺便帮忙买药”……在德语区社交媒体上,与“冠状病毒”一同出现的关键词,是“邻里互助”。
从首都柏林到偏远市镇,不少人在自家公寓大门贴出告示,表示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号召人们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除了代人买菜、送药上门,民众互助的方式还有很多:代看孩子、为困难群体募集钱物、为隔离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等。独自在家的老人,还可以免费拨打一个名为“银色网络”的公益热线电话,和志愿者聊天解闷。
德国民间素有自发互助的文化传统。几个月前,记者曾去一个赢得德国农村竞赛金奖的村庄采访。这个人口不足百人的村子,有10多个社团组织,共同将村庄的公共设施和文化生活建设得井井有条。民众的自发参与,已成为德国抗击疫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疫情发生以来,德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囤货现象。但大多数时候,超市货架依旧满满当当,只是洗手液和消毒水很紧俏。在柏林一家日化超市,记者曾看到洗手液货架上的一则告示:“由于需求量大,目前存在供应瓶颈。我们正在努力增加供应,请仅购买家庭基本生活需求数量。感谢您的理解。”记者驻足观察了20分钟,所有人都自觉配合要求,只拿一两瓶洗手液就走。近日记者再去,发现货架上又摆满了洗手液。
德国政府和医学专家也一直呼吁,物资供应完全可以保障,民众不要恐慌囤积,特别是口罩等资源,要留给更需要它们的医生。这都得到了德国民众的认可和呼应。
居家学习的青少年同样没闲着。在柏林,一位名叫阿德勒的15岁少年建立了一个信息共享网站,为需要帮助的人和愿意提供帮助的人牵线搭桥。他在网站首页写道:不要恐慌,伸出援手。
这正是当下德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无论德国政府还是民众,都依然保持理性从容,以自律和互助精神抗击疫情,并坚信最终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诚如巴伐利亚州小城普拉赫的市长所言:让我们大家走得更近——不是从字面意义上。
前几日,柏林爱乐音乐厅因疫情宣布暂时关闭,然而,音乐厅演奏的交响乐并未停止。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尔在没有现场观众的情况下继续指挥乐队,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免费直播交响乐。俄裔德籍钢琴家伊戈尔·列维特则在自己柏林的住所,每天举行一场在线室内音乐会,为德国乃至全球乐迷演奏贝多芬的曲目。他说,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持续多久,音乐会都会持续下去。在这个严峻时刻,团结至关重要。
(本报柏林电)
图片说明:
图①:3月13日,中国同中东欧17国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视频会议,分享和交流疫情防控经验及信息。图为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拉脱维亚卫生专家参加视频会议。
新华社发
图②:3月12日,中国政府派遣的医疗专家组携医疗物资飞抵意大利首都罗马。图为意大利红十字会主席罗卡(前左)与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前右)交流。
本报记者 韩 硕摄
图③:3月13日,三一集团向德国捐赠的医用防护口罩从长沙发出。
三一集团供图
图④:3月12日,一位女士在秘鲁利马的一家超市看消毒物品限购通知。
新华社发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20日 17 版)